mfbl.info www.mfbl.info,最快更新<a href="http://www.mfbl.info/book_71268/">大唐不良人</a>最新章节!
    海上碧波万倾。
    万点金鳞跃然其上。
    一片雪白的帆影,在金光闪烁中,踏波前行。
    从大唐的显庆五年,百济与倭人就在密谋合兵攻打新罗之事。
    但世事无常。
    中大兄好不容易推动倭人集齐兵力,却不曾想齐明天皇居然在九州病逝。
    这之后,倭国内部经历了极大的权力更迭动荡。
    倭国内,并非铁板一块。
    有中大兄这样的鹰派,就有保守的鸽派。
    甚至是站在中间,想左右逢源的派系。
    经过数月的动荡,等一切局势明朗,百济国内,早已天地翻覆。
    百济被大唐给灭了。
    别说去合兵攻打新罗,就连百济都不存在了。
    这种情况,令原本主战派的中大兄,饱受倭国内部贵族的质疑和攻击。
    幸亏,当时鬼室扶信来到九州,力呈助百济复国的好处。
    而且说明了唐军在百济的兵力只有万余人。
    这种捡便宜的好事,倭国岂能落于人后?
    经历一番权力博弈,最终,倭国贵族内部,终于统一了意见。
    助百济扶余丰复国。
    扶余丰乃是百济放在倭国的质子。
    倭人上层对其十分熟悉。
    如果此人继位成为百济王,今后会对倭人有莫大的好处。
    正如中原春秋战国时互送质子一样。
    若由在本国长大的质子归国做王,今后国策必倾向于倭国,倭人的政治投机将百十倍的收回。
    为了这个战略目标达成,中大兄,做了极大的牺牲和让步。
    原本他有机会在齐明天皇死后,继位为新王。
    但经此事,他主动退让,由天皇一系高市继位。
    为高市天皇。
    后世的史书对高市有隐晦和曲笔,隐没了一段历史。
    此事另有缘故,可稍后再细述。
    另有一件事,就是其实此时倭人的王,皆称大王。
    如半岛的高句丽、百济和新罗一样,皆称王。
    《三国志·魏书》中,就有倭女王卑弥呼,派遣使者朝见魏明帝曹睿的记录。当时,魏明帝赐予了卑弥呼“倭王”金印。
    所以此时所谓齐明天皇,高市天皇,正确的称谓应是齐明大王,高市大王。
    日本《古事记》、《日本书纪》中就提到倭王为“我等之大王”。
    正式称天皇,要等到大唐李治与武则天,改称为“天皇、天后”,日月同辉,二圣临朝后。
    一心仰慕大唐,想学大唐的好学生,倭王才改称天皇。
    这些暂且按下不表。
    倭国水师此次是倾巢而来。
    战船一千七百余艘,随船兵卒有六万余人。
    不要觉得人少。
    以唐制来看,一船至少一半是水手,另一半是战兵。
    而每位战兵及水手背后,至少还得配上三人做辅助,帮着转运粮草、辎重。
    而在后方,协调粮草和物资的人员,至少又十倍于战兵。
    这样看下来,出动六万人,后方动员至少达到六十万人。
    这对地狭民贫的倭岛来说,已经是不可想像的大战。
    堪称倾国而来。
    而大唐这一方的水师力量是多少?
    刘仁轨手下大楼船七艘,每艘大致有七百人。
    总共下来约有五千余人。
    这其中还要加上一半属于新罗王子金仁泰的新罗水手。
    另外与大楼船配套的大小战船,共有一百七十余艘。
    双方的实力,从纸面上看,完全不成正比。
    不说别的,光是倭国一千七百余艘战般,沿着大海一字排开,那场面,便极其震撼人心。
    连天连地,一望无垠。
    在苏大为乘坐的唐军水师楼船上,安文生和阿史那道真、苏庆节等人脸上,都露出担忧之色。
    海战不比陆上。
    众将都是陆战无敌,铁骑横扫的大唐勇将。
    如果是地面上的决死冲锋,哪怕面对十倍之敌,也不会有丝毫怯意。
    可这里是大海。
    无边无际的大海,天然就给人一种深不可测,不可预知之感。
    众将又没有海战的经验。
    眼前看到倭人的战船,密如蚁聚,挟着节奏韵律古怪的隆隆战鼓之声,不断逼近。
    那种压迫感,非但不比陆地上的战争弱,反而更加可怕。
    千万艘敌船,白帆如城。
    迎面碾压而来。
    脚下,是大海。
    哪怕唐军最坚固的楼船,都在随着海波跌宕起伏。
    一种不能脚踏实地,一种虚浮的感觉,涌上苏大为身边诸将的心头。
    “阿弥,倭人的船这么多,这一仗我们怎么打?”
    “放心,交给刘仁轨。”
    “你就这么信他?”阿史那道真道:“就算他真的忠心耿耿,看看这些敌船,是我们的十倍,百倍,这……这怎么打?”
    “海战不同于陆战。”
    苏大为笃定的道:“赢家通吃,胜者,将碾压一切,好了,你们无须太担心,我相信刘仁轨的能力。
    再说,若他顶不住倭人的兵锋,我还有备选方案。”
    “是什么?”
    “一会你们就知道了。”
    面对守口如瓶的苏大为,阿史那道真气得嘴角一抽,若不是顾忌船上满船的将士,还有百济扶余丰等人在,他真恨不得冲上去勒住苏大为的脖颈逼问。
    当然,这一切都只是想想罢了。
    随着苏大为的修为、地位越高,阿史那道真在面对苏大为时,都会不自觉得的心虚,说话气势都会弱上几分。
    他这辈子,是被苏大为拿捏得死死的,别想再翻身了。
    扶余丰等百济叛臣,眼见着倭人势大,低着头,偷偷的交换着眼神。
    不少人心思又活泛起来了。
    其中,两个面容与扶余丰有几分相似的中年华服男子,眼神最是飘忽。
    苏大为目光一扫,将二人看在眼里。
    向身边安文生低声问了几句。
    “那两人是谁?”
    “是扶余丰的兄弟,扶余忠胜和扶余忠志。”
    “原来是他们。”
    苏大为点点头。
    他对扶余王室的成员早已烂熟于胸。
    而且还有前世的记忆。
    据前世历史记载:
    龙朔元年,百济旧将僧道琛、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,兴起百济复国运动,起兵反抗唐军,围攻刘仁愿于熊津都督府。
    刘仁轨与新罗军一起援救刘仁愿,并击退围攻百济军,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。
    当时,苏定方围攻高句丽都城平壤已久,因战事不利,又值大雪,遂退出平壤。
    李治命刘仁轨率部前往新罗,与金法敏商议唐军去留的问题。
    众将士都想回国,刘仁轨回奏称:“按照《春秋》的义理,大夫出征国外,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宁、国家有利的事,就可以行使专断之权。
    如今皇上准备消灭高丽,首先消灭了百济,留下部队镇守,控制了它的要害。
    虽然叛贼强横,但我们防备很严密,应当磨好刀枪,喂饱战马,趁它没有准备,打它个措手不及,百战百胜万无一失,这样就可以安士卒之心。
    然后分兵占据险要地带,打开局面,飞传表文,奏闻圣上,请求朝廷增派军队,朝廷知道战绩,必定声援接应,敌人就可消灭了。
    眼下平壤没有攻克,熊津又要放弃,那么百济死灰复燃,消灭高丽就不知是哪年哪月了。
    况且我们现在以区区一城居于乱贼中心,如果此城失守,我们就会成为逃亡的罪人。
    即使进驻了新罗国,但这正像客人一样,万一发生了意外之事,后悔还来得及吗?百济的扶余丰对鬼室福信心怀猜忌,貌合神离,势必支撑不了多久。
    我们应当坚守待变,届时再乘乱消灭他们。目前还不可轻举妄动。”
    刘仁轨的谏奏不但让李治满意,众臣也交口称赞。事态的发展果如其料。在时机成熟后,刘仁轨先发制人,派人侦察鬼室福信修建的真岘城军情。
    随后,他引新罗军乘夜袭击真岘城,悄悄攀墙,至拂晓破城而入。
    唐军自此“遂通新罗运粮之路”。
    龙朔三年,倭国将领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七千人攻新罗。
    孙仁师、刘仁愿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发,刘仁轨则与杜爽、扶余隆率水军沿着熊津、白江进军,与陆军会合。
    刘仁轨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军,唐军四战皆捷,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,一时间“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”,倭军大败。
    扶余丰脱身逃走,所佩宝剑被缴获。
    百济王子扶余忠胜、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及倭国、耽罗国使投降。
    这便是原本的历史剧本。
    若按这个历史,唐与高句丽、百济的战争,将延绵到龙朔三年。
    但此时,因为苏大为这只蝴蝶扇动的翅膀,历史早已变得面目全非。
    唐军得已在龙朔元年,就将扶余丰及扶余忠胜、忠志等人,一网打尽。
    而白江口之战,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倭国的第一次战争,也提前到来。
    苏大为收起心中杂念。
    再次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思索一遍。
    忽然听到头上有清越的鹰鸣。
    抬头看去,一只矫健雄鹰,振翅飞翔于云空之上,不住盘旋。